印染

中美两国高校民艺课程应用教学的比较研究 —

 

一、剪纸工艺在手工扎染与印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民艺包蕴着深刻的文化意味,是一座有待挖掘的文化宝库[1]。为此,笔者在扎染教学中加进了民间艺术训练项目,丰富了扎染艺术的内涵。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皮影、核雕、风筝、年画、吹糖人、刺绣等对扎染和印染的启迪很深,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2]。比如剪纸,内容多为结婚场景、新年祝福等。剪纸的魅力非凡,具有较高文化辨识度。这类区域代表性极强的民间艺术的确有它留存久远的原因所在,因为它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场景,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体现了淳朴的民间审美风范[3]。“新嫁娘”的剪纸形象如下图。

图1 红嫁娘

画面上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绣着虎头鞋,神态安详,内心充满期冀,仿佛是为自己未来的孩子准备穿着装备。右上角有两条小鱼在嬉戏,“鱼”和“余”是谐音,取年年有余的好彩头。这张剪纸记录了一个初婚女子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的期盼和憧憬,展现了民间文化的思想阐释力[4]。左下角的小猫咪眼睛瞪得溜圆,盯着美丽的新嫁娘,桌上放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姑娘穿针引线、技法娴熟、一脸期冀,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红色喜庆的色彩贯穿始终,与画面的气氛相融合,有一种“闲逸之美”[5]。人生有几个阶段,在父母家无忧无虑的生活,成长后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工作的艰辛,更感激父母的养育和培养,所谓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笔者们年少时的岁月静好是父母替笔者们负重前行,趁父母尚在人世的时候,为人子女者应当尽孝顺赡养之责,让他们度过幸福的下半生。该画与中国的伦理教育联系在一起,民间绘画的表达比较直观,情绪的抒发直接明了,感染力强。

图2 剪纸“鱼”

笔者这一学生的剪纸“鱼”的设计颇有意思,红色是剪纸的最基础的颜色,颜色鲜艳而热烈,鱼的整体形象生动活泼,身旁的意象如荷花、荷叶、莲蓬等环绕着它,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6]。整个画面和谐而相辅相成,真切展现出一种浓郁的民间情怀[7]。

图3 教授苏珊在工作室进行作品创作

二、来自美国高校的教学经验的思维启示

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师教课时,服装设计上更强调各民族地域特色,讲课时,视频的播放被创造性地引入教学中[8]。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被精美大气的视频所吸引,教授芭芭拉喜欢在课堂上放一些太阳、岩洞、室外环境艺术等视频,画面上天地显得辽阔旷远、意境幽深,笔者们被奥妙的大自然景象吸引住了,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神秘的自然景观,这无形中拓宽了笔者们的视野,芭芭拉是个狂放不羁的事业型女性,她对专业的热情和激情成就了她的事业。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想跟她学习专业知识,她经常说一句口头禅:More,and more……意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复制更多个体,她要的是大气、壮观、气场,内心强大可窥一斑。她的工作室有大型的机械可以吊起她的作品,当她需要在作品上添加铁丝或其它材质的原材料时,她可以通过机械的升降看到立体艺术作品的总效果,再由训练过的眼睛来判断是否要继续,一切都是未知的、可探索的,没有既定的规则,也没有任何约定俗成,随着她的性情和感觉建构着她内心的艺术语言、宣泄着她的激情,她对心理学颇有研究,把艺术融入到了心理学中,总结出的结论让人吃惊于她认知的深度,她对人的心理的把控,是她独树一帜的特色。

她是那么羁傲不驯,让人倾慕和期待。她也毫不保留地传授她那新颖奔放并充满创造力的技艺。她的作品 “Foot”原本名为“脚”,但却是用铁丝线织成的“手”,其中蕴含着深远幽长的哲学意味,是一种“诗意与哲理的交融”[9]。她叛逆狂放的性格和精湛的技艺让人迷醉,但跟她在一起创作也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她的高要求让笔者们必须全身心投入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她要求的艺术品。因此,重视艺术创作背后的生活体验[10],以及回到艺术体验本身[11],就可谓是她思想的关键要求。

图4 森林之脚

三、中国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授课方式分析

笔者选取几个典型案例。如,在扬州大学里,简圣宇教授的艺术课程上得很新颖,其中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视频颇具启发性。很多国家由于与外界沟通较少,其拥有着奇特的原生态审美习性。例如缅甸克耶邦(Kayah)的女子把脖子用多层铜制项圈拉长,她们脖子形状颇怪异,但在当地却以此为美。这个视频让笔者想起高跟鞋,很多现代女性喜欢穿尖跟的皮鞋,走路非常难受但她们觉得摇曳生姿、妩媚动人。在脚受虐的同时,人还要显得自信满满,因为设计师成功地引导了女性的审美观。